?
(一)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政治局会议提出,财政政策更加积极,货币政策适度宽松。何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?市场有人翻看历史,说上一次提适度宽松还是08年金融危机后,当时大幅降息,所以明年央行降息幅度会更大。2024年降息30BP,明年至少40BP起。还有人认为,2024年的“支持性货币政策”就是适度宽松,只是叫法不同。今年降息降准,怎么不是宽松呢?所以明年货币政策与今年不会有太大差别。我认为,第一种看法过于乐观,而第二种看法过于保守。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,是总需求不足,这不是降息所能解决的,政策核心在于财政支出,降息只是配合。事实上,今年OMO降30bps,5年期LPR降60bps,宽松程度已经不低,而凭借“适度宽松”的提法就认为明年降息幅度至少40~50bp,我认为逻辑是不强的。明年如果降息20~30bp,也不违背适度宽松的提法。适度宽松与支持性货币政策,两种不同的提法,到底差异在哪里?我认为是降息的行为模式。过去两年,央行一直在降息,但都是数据依赖型的,即发现经济下行压力大了,央行降息,这种货币宽松其实是被动的。明年适度宽松的降息,央行会转向主动,即使Q4数据明显回升,明年春节前后央行依然可以降息10bp(或15BP),这就是主动出击。主动出击之后,何时二次降息、进一步降息幅度如何,我想这需要再看数据,央行会重新回到数据依赖型的决策模式。总结:明年的第一次降息,是依赖数据的被动降息,还是主动、提前降息,这是支持性货币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区别。至于降息幅度,这取决于明年经济走势是符合意——不是指经济能否回升,而是回升程度是否满意。但是,我仍担心中央仅追求增长5%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中国经济要好起来,增长率应明显高于5%。(二)债券利率政下行对于债券市场,近期大幅下行,定价明年降息,这没有问题,定价多少合适?这很关键。11月中旬,10年期国债利率2.1%,近期已经接近1.8%,整整降了30bps,如果10年期国债利率与降息幅度1:1定价,则目前已经定价明年降息30BP,从这个角度看,进一步下行空间已经非常有限,除非继续定价明年经济大幅恶化、央行超预期降息XXBP,或者后年经济继续差、央行继续降息,甚至冲向0利率。这种外推式的悲观预期,最大的问题在于,真的敢堵中国宏观政策无效么? (三)未来宏观政策力度过去两年,宏观调控政策背离了现实,导致很多人不再信任。确实如此。对于本轮政策,能够继续外推过去的经验么?我不这么认为。人会受限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,也会固执已见,体制也有种种问题,这都是事实。但是,更关键的是,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。有句话叫“形势比人强”,虽然 我向来不喜欢这句话,但对于当前政策决策过程,这句话可能是最贴切的。什么形势呢?有两个:一个是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,今年的严峻程度,大家都在新闻里看到,“稳定改革发展”,三者的关系大家都懂;第二个,是经济低迷严重影响了国内创新,威胁高质量发展。之前官方一直说,增长质量提上去,增速速度低一点没关系。但现在不是增长低一点的问题,是-3%的产出缺口,是经济低迷、长期通缩。这种环境下,一方面创业赚不到钱,另一方面,国内资本市场持续萎缩,二者叠加的后果,就是举国体制之外的市场创新力大退步。金融时报报道,近几年,国内新成立科技企业数量急剧减少。而根据胡润研究院:2019年,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206家,比美国多3家;2023年已不及美国一半。形势是推动政策转变的核心力量,也是我们预期政策力度的基础。